《和谐之声》话和谐

《和谐之声》话和谐

周 克 福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进一步界定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习主席也多次倡导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为了安定与和谐,而和谐的方式则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要途径。

一、传统和谐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主的文化,和谐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主旨与核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所传承的“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华。孔子开创的儒家,与先秦其他各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儒家始终以“自觉传承”六经为已任,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的不断整理、解释和对其中思想文化的推演与发展,构成了儒家典籍的主要内容。儒家“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精神,是中华和谐文明的经典,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核心。

道家文化源于《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特征之一。

由古印度的迦(jia)毗(pi)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拿中国语言是,知道者明白人的教导即是佛教。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理论规范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与儒家、道家学说相互影响,转而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佛教释迦摩尼认为,世人的苦,皆因贪、嗔、痴而生。佛家便以无我为核心,推崇佛法,解除心中的枷锁。在佛门中,默语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样的人就缺乏礼仪。注重人的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并笃信善恶因果业报,是佛家的精髓。其“凝神静思”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字、画、雕刻艺术,并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

二、安徽地域优秀和谐文化一枝独秀

我们安徽地域和谐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它主要含盖皖南的徽文化、皖中的皖江文化、皖北的子文化和淮河文化。徽州文化为山水文化,皖江文化为丘陵文化,皖北子文化和淮河文化为平原文化,三者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一)皖南徽文化。它被列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之一,是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又与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的三大文化圈。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徽文化包含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古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避难迁徙而来。他们居则建出造型别致的民房和牌坊、祠堂等建筑,并以读书致士;他们出则考取功名或经商,都注重文化知识的投入和积累。徽商衣锦还乡打造了徽派建筑,造成了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爱好者。

徽文化素有“国无史不立,祖无谱不传”之说。他们把读书视为修身之道,齐家第一要紧事情。徽商贾而好儒,义利兼顾,红顶商人达到官商和谐统一的境界,与晋商诚信之风各有千秋。三尺巷的故事成为邻里和睦的典范,一直为世人称道。二百多年前的徽剧进京,演绎出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京剧。它与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共同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谓中华文化的又一国之瑰宝。

(二)皖江文化,是指从古到今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宣城、滁州东部,凡涉及八百里皖江的地区。自秦汉以来,以安庆土著文化和江西古徽州移民朱子信仰碰撞融合而形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唐朝张籍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最长的爱情叙事诗,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精神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开放融通和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带有以农为本的乡土文化属性,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传统的产物。中国桐城赋派的创立者潘成祥大师,是皖江辞赋文化的缔造者,戏剧大师曹禺曾说:“安庆是中国戏剧界的圣地”……

(三)皖北子文化和淮河文化。在中国古代五大文化巨子(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中,淮北占有其三,分别是管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是中国古代法家和道家文化的代表,管子文化代表着实践理性的善,老子文化代表着纯粹理性的真,庄子文化代表着感觉实践的美。

1、法家文化的代表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公元前723-前645)。这位2700多年前的先哲,出生在颍上,相让分金在阜阳,从政治世在齐鲁。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多所建树,功业卓著。其学说在春秋战国极为盛行,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派,被列为法(管子)、墨(墨子)、儒(孔子)、道(老子)“四大显学”之一。当代学者滕新才在《管子白话今译》导言中称:“先秦诸之子精深,无出《管子>其右者,孔、孟、老、庄,申、韩、荀、墨,所不及也。……实则《管子》其书兼有道法两家之长而无其短,又掺以阴阳、兵农、儒,各家学说,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杂家,任何一家的思想均不足以涵盖本书的丰富内容,而又远非《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之属所能仰望项背。”这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地位。它以其所代表的淮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比肩。

淮河文化是指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和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及淮河支流地域。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在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奠基人的管子、庄子、颜回等先哲,以及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的巨擘。其地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首批安放的40位中华名人雕像中,管仲排名第一,

 2、道家文化的代表老子(公元前571~)。在皖北亳州真源肥(今河南鹿邑县)有太清宫,相传是老子降生之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是苦楚县厉乡曲仁单人。但其属皖北地区无疑。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又有时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其书不仅包括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人体科学等,总体上讲,道家哲学思想的“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的道”和“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的德”,被认为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老子提出的三宝,一是慈,因慈柔,才勇敢;二是俭,因俭啬,才能开拓;三是敢为天下先,才能为天下的首长。道家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初李世民、唐玄宗,他们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都应是社会大和谐的历史。

  3、道家文化的另一位代表—庄子。皖北蒙城漆园小吏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复,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茌。他继承了老子“道无为”认知,也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以“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庄子的“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思想,对贵贱、死生、寿夭、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作了相对主义的解释,以审美之思和艺术感觉,诸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比喻,重视实践之行的观点,则以故事形式表达出来。

三、阜阳核心和谐文化独特

阜阳城内有座东岳庙。在东岳庙前,有座古分金台遗址,是古人为纪念管鲍分金而建。管仲这位春秋初期的先哲,被评价为中国古人集立德、立功、立言为一身的历史人物。其理论博大精深,罕与伦比。《管子》一书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伦理、道德、外交、教育等方面,堪为古今政治立法者,被誉为中外治国的圣贤。其法家思想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及运筹学等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秦王朝治国方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其以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打下“以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法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座高峰。它与鲁文化或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高峰,是中国古文化的两座大山,历史地、长期呈两峰对峙,双水分流态势。管鲍文化为代表的齐文化客观上是孔孟为代表的鲁文化的先驱和来源。而“分金台”是可以承载中国两座文化高峰之一的法家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专家指出,在汉代之前,管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应该不在孔子之下。但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地位直线上升,而管子的地位直线下降。到了宋朝理学兴起之后,管子地位下降更明显,直到晚清政府衰败,弱国受欺,人们才重新发现管子学说中“强国富民,以法治国”的实用价值。笔者认为,儒家文化高峰载体在孔府,法家文化高峰以阜阳“管鲍分金台”为载体。这是阜阳核心文化的独特之处。

四、中华传统和谐文化意义深远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是事物间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反相成、又相同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谐文化则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倡导和推进和谐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包括:形成社会的共同理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儒、释、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历史已反复证明,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各个领域中,其作用是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对其作用,有人评论说:

儒家诗书教你中正做事;道家智慧教你机敏做人;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儒家以诗书教化;道家以玄理点化;佛家以慈悲度化。

儒家是智者乐水;道家是上善若水;佛家讲智慧如海。

儒家讲入世,树的是正气;道家讲出世,养的是浩气;佛家讲出入世,凡事讲和气。

儒家以仁为本,以和为贵;道家清净无为,无为而治;佛家苦海无边,四大皆空。

 凡事拿得起,学儒家的洒脱;凡事想得开,学道家的超脱;凡事放得下,学佛家的解脱。

首先,对其作用而言,和谐文化影响人生,要求我们要系统学习、读懂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是必修课。《史记》,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第一颗明珠,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意思是说:“修养自身,是有智慧的凭证;爱好施与,是仁慈的开端;正确对待获取和付出,是坚持义的表现;知道耻辱,是是否勇敢的关键;建好的名声,是行动的最高境界。知识分子如果有这五种美德,然后就可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进入君子之列了”。

台湾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认为,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无论谈生命的本质、人文精神的回归、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或是谈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我们都要回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起点,看看如何能做到生命的沉潜和人文的回归。研究发现,一种文化要长期存在必须满足三个生命的基本需要。第一,满足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持有这三种观照,生命才不残缺。中华文化的这三个关系,基本就由儒释道这三家分领。儒家对音乐最深的影响,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道家的思想里得到了一种山林的怀抱,变得胸中有丘壑,不能竭泽而渔,必须网开一面;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一个完整的人,你得有人、自然、超自然的观照,生命才不致有根本的残缺。缺了与人的连接,你会变得孤僻褊(bian狭隘)狭;没有自然,人就少了一个悠游自在的空间,生命就会缩得很紧;而缺乏超自然的观照,你就不知生命的有限,就不会有根柢的谦卑。所以,要读好这中华传世名著。

习近平主席谈读书时说:“读书即是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当儒释道三家智慧融入到做人、做事与修身养性的过程时,交汇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会令人赞叹。

我们的传统文化,要读的经典还有很多。以《易》增智,以《儒》修身,以《道》增慧,以《佛》养心,以《兵》安邦,以《法》正矩,以《墨》济民,以《医》养生……,正如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他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习近平主席谈优秀传统文化时还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国学找到中国精神的DNA,这力量就会很大。”语言的精髓加上文化的力量,总是能振奋人心。

其次,中华和谐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中国历史上,在秦至汉武帝之前,是法家文化为治国之道。汉武帝实行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视儒家为国学,使中华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相辅相成地得到极大发展,使民族文化达到世界前列,并一直保持到十世纪。但自宋朝以后,中国慢慢落后了。究其原因,在推行教化的同时,还要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富国强兵”,才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大宋王朝一直被撮尔小国侵扰,后多次被日本不断侵略。据资料记载,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间,日本曾发动和参加14次侵略,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要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已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可把中国人害苦了。所以,实现和谐,必须有安定的大环境。

第三,和谐无国界。古希腊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里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特别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大比拼,尤其需要大智慧。管子“依法治国、富国强兵”理念重新被重视起来,是历史的必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以武制武”原则和精神。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利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在军事方面,老子主张“不战而善胜”,要善谋而不硬拼(《老子》第七十五章)。老子认为“胜利乃出于不得已”(《老子》第三十章),这意味着他主张用正义战争去抵御侵略战争。这也是实现世界和平、达到外部和谐的重要的手段。现在国家在“依法治国、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兵让对方不敢用兵,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变对抗为竞争的和谐关系,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的大智慧。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评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有自己5000年来的文化与历史,相信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中国绝不可能发展为一个西方概念下的民主国家。”香港媒体评价说: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大比拼,面对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矛盾交织,内外风险叠加。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肩负的任务世所罕见……。然而,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勇于担当,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大国复兴需要伟大思想引领。面对如此复杂严峻局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演讲大师李燕杰说:习近平主席好读书。他参过军,擅长战略思维。“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运而生,成为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中国的一位大评论家评价习主席:智慧而淡定,仁爱而持重,勇决而从容,博识而谦恭。习近平执政,天佑中华。施乃康也说: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工作很累、很辛苦。我们必须坚定地支持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支持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积淀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发挥创新和创造力,积极向上,积极向善。这就是说,守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弘扬和践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谐文化,这是造就中华民族美德的主要方式和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愿《和谐之声》在唱响中华和谐文化旋律中,奏出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章,都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为实现中国梦添彩。

作者简介:

周克福:《阜阳邮电志》主编、工程师

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政协阜阳市文史委特邀委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荣誉博士

手机:15345682736  

201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