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远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着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我国是悠久历史的古国,民俗的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属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的祠堂文化,犹如葳蕤芬芳独秀于历史长河,弥留着阵阵沉香。现就 传统的祠堂文化新的利用略谈点滴,与其共同商榷。


祠堂,旧时称“家庙”或者“祠庙”,多见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15年【1536】以后。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王 才能设宗庙祭祖。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祠。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开始允许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庙,家庙既祠堂。到清代,民间祠堂才开始大量出现。祠堂既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是血缘组织的载体;是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废,香火断绝。祠堂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它更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兴盛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在’’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着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以忠孝为主题的祠堂文化,既蕴含着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彰显出中华历史文明的特色,并以独特格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


就其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来说,一、起着规范与调节的作用,“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旧时的族规也起到法律的作用,也弥补国家、社会在教育、济贫、疾病、帮扶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平台、互致问候、交流感情的集结场所和族间纠纷协调的办公地。在宗族综合事务处理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具有教化和维系的功能。

(1)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敦宗睦族,争强本宗族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堂号堂联仪式等活动,配以家谱、宗谱的叙修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的梳理了本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序昭穆、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伦理法治和文明教化。特别是通过祭祖活动强调了家族内部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了孝悌忠信得核心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成员从小起就有了深深的影响。

(2)祠堂的堂联主要是以训勉后人激励后人向上不断进取为内容。它不仅具有向后人灌输一种文化意识内涵,还具有敦促后代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培养好下一代的教化功能。

(3)族谱记载着一个宗族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族支的世系传承与繁衍,是确认族众血缘关系亲属远近,防止血缘混乱的依据。通过修撰家谱的过程中的反复登记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租问宗,加强了家族成员的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彼此了解和信任。


三、当代祠堂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注入新的内涵才能发挥出新时期的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1)充分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挖掘祠堂家谱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出有益的探索。(2)利用祠堂来开展现代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取得超乎想象的效果。祠堂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敬奉祖宗、教育子孙,它带有宗族中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趣,并通过民俗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度重视家训、祖训,在教育后代上的独特作用。(3)竭力将祠堂打造成村史教育阵地、传播科技知识的阵地、老人活动娱乐中心、乡贤议事、维护治安、协调处理矛盾阵地。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让这一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中华传统的祠堂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发出生生不息的璀璨光辉。

 

 

丁酉年小满于庐州

2017.5.20于合肥

 

作者:吴瑞贤1957.9生 安徽五河人 中共党员 大学文化 高级经济师     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安徽省至德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